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记棚民事

梅曾亮 〔清代〕

  余为董文恪公作行状,尽览其奏议。其任安徽巡抚,奏准棚民开山事甚力。大旨言:与棚民相告讦者,皆溺于龙脉风水之说,至有以数百亩之山,保一棺之土;弃典礼,荒地利,不能施行。而棚民能攻苦茹淡于丛山峻岭、人迹不能通之地,开种旱谷,以佐稻粱。人无闲民,地无遗利,于策至便,不能禁止,以启事端。余览其说而是之。

  及余来宣城,问诸乡人。皆言:未开之山,土坚石固,草树茂密,腐叶积数年,可二三寸。每天雨,从树至叶,从叶至土石,历石罅滴沥成泉。其下水也缓,又水下而土不随其下。水缓,故低田受之不为灾;而半月不雨,高田犹受其浸溉。今以斤斧童其山,而以锄犁疏其土,一雨未毕,沙石随下,奔流注壑涧中,皆填污不能贮水,毕至洼田中乃止。及洼田竭,而山田之水无继者。是为开不毛之土,而病有谷之田;利无税之佣,而瘠有税之户也。余亦闻其说而是之。

  嗟夫!利害之不可两全也久矣。由前之说,可以息事;由后之说,可以保利。若无失其利,而又不至如董公之所忧,则吾盖未得其术也。故记之以俟夫习民事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为董文恪公写行状,看了他写的全部奏章。他在担仼安徽巡抚期间,上书请求准许棚民开山种地,在这件事上十分积极。大意是说与棚民互相告发的人,都是沉溺于龙脉风水这样的迷信说法,乃至有人荒掉几百亩的山地,来保护一个棺木的风水,违反制度,荒废土地,实在不该这样做。而那些棚民能够在崇山峻岭、人迹罕至的地方担任艰苦的工作,吃着粗淡无味的食物,开荒种植旱地作物,来增加粮食生产。人没有闲着的,地没有荒废的,在政策上也很方便,不应当禁止他们,从而导致事端。我看了他的说法,觉得很正确。

  等我来到宣城,亲自向农民请教这件事,他们都说,没有开垦的山,泥土坚硬石头坚固,野草树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清朝中叶,中国下层百姓生活困难已成为社会危机,农民流离失所,造成大量无地搭棚而居的流民。时任安徽巡抚的董文恪碰到了“棚民”因开山垦荒而与当地土著居民争讼的事。董文恪站在棚民一边,认为当地农民不让开发荒山是因为相信“龙脉风水"的邪说;而棚民开山种地,却可以弥补粮食生产的不足,于策至便。他向朝廷的奏议很明确:不可禁止棚民开荒,以启事端。道光三年(1823年),作者受托为已故的董文恪写行状,当他读完董公留下的奏议之后写了这篇文章。

参考资料:完善

1、 郁贤皓等编.古代文学作品选讲(三).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83年1月:第182页
2、 黄岳洲,茅宗祥主编.中国古典文学名篇鉴赏辞典 明清文学卷.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年6月:第467页
3、 曹余章主编.历代文学名篇辞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6月:第775页

赏析

  《记棚民事》是一篇杂记体论说文。文章主要论述了棚民开垦荒山的“利”与“害”,抒发了作者对“利害之不可两全”所造成的感叹,并希望熟悉民事的人来科研解决这个矛盾。全文语言质朴简洁,叙述准确扼要。

  文章的写作特质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作为杂记体论说文,其中必然有叙事,有说理,并且要做到叙事为说理服务,以说理为文章的中心。此文作者正是通过记棚民开荒山这件事来讲明世上之事利害不可两全的道理。作者先从为董文恪“作行状”览其奏议说起,引出当时棚民开荒山利与害的争执。显然,作者认为董文恪的棚民开荒山有利的说法理由充足。由于其利在于开荒山一可“种旱谷以佐稻粱”,

展开阅读全文 ∨

梅曾亮

(1786—1856)江苏上元人,字伯言。道光三年进士,官户部郎中。师事桐城派姚鼐,专力古文,居京师二十余年,有盛名。诗亦清秀。晚年主讲扬州书院。有《柏枧山房文集》。► 20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萤火

赵执信〔清代〕

和雨还穿户,经风忽过墙。
虽缘草成质,不借月为光。
解识幽人意,请今聊处囊。
君看落空阔,何异大星芒。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新竹

郑燮〔清代〕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支持。
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下年 一作:明年)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贺新郎·太白墓和稚存韵

黄景仁〔清代〕

何事催人老?是几处、 残山剩水,闲凭闲吊。此是青莲埋骨地,宅近谢家之脁。总一样,文人宿草。只为先生名在上,问青天,有句何能好?打一幅,思君稿。
梦中昨来逢君笑。把千年、蓬莱清浅,旧游相告。更问后来谁似我,我道:才如君少。有亦是,寒郊瘦岛。语罢看君长揖去,顿身轻、一叶如飞鸟。残梦醒,鸡鸣了。

年年社日停针线。怎忍见、双飞燕。

公众号

扫码下载

古文岛顾客端

扫码关注

古文岛主公众号

© 2022 古诗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